商飞可以造飞机,阿里为什么不能?造给你看!
这两天,航空圈子里爆出了一条低调又不低调的新闻:“王坚大飞机工作室”在中国商飞揭牌成立。
王坚博士,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计算品牌阿里云的创始人,也是“城市大脑”概念的提出者。
根据官方介绍,工作室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智能制造技术与商用飞机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商用飞机的数字化转型。
消息传出,不少人感叹,“阿里系的魔爪”,终于连大飞机都不放过了?!
当然,“商飞需要阿里”本身不是一个太难回答的问题,就像工作室揭幕的官方报道里提到的那样:
“阿里系”在大数据应用、生产优化方面的经验,确实可以用来优化飞机研制和生产流程,提高质量、优化效率、降低成本,这些基本是大家不花什么力气就能想到的合作领域。只是事情的意义如果仅限于此,今天也没必要单开一文。接下去的故事将从一个美国人开始。
“客户至上”似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被很多美国同胞叫做“叛徒”、把波音对手空中客车从偏于一隅的“小厂”扶上全球客机市场半壁江山宝座的销售奇才雷义,却常把一套说法挂在嘴边:
什么叫理解市场?显然,只站在一个行业的高度理解是不够的。一个产品,在社会、国家、世界甚至历史进程中能够扮演什么角色,才是问题的终极答案。
但以往,受限于信息、知识和技术水平,飞机制造商与航空公司之间能做到充分沟通就已经实属不易,很难再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思考飞机究竟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国产运10(左)和C919客机客舱对比图。1970年代运10项目启动时,受限于体制,飞机并没有太考虑市场需求,而是定位为“做好首长专机”。真正开始由市场主导研制喷气客机,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
但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突破带来了可能。包括王坚的“城市大脑”在内,计算机网络、传感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已经开始用于从全局优化和协调整个社会的运行并取得成效,而与人员和物品流动密切相关的中长途交通必将被纳入其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信息技术全面精准地梳理定义航空角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只是航空制造企业的“一厢情愿”。并且,谁先拥抱这一趋势,谁就能占据先机。
“最多跑一次”能成为新晋网红,背后体现的是信息技术的强大整合能力。一座城市事无巨细都可以被纳入统一平台,那么交通运输领域迟早也要成为整体的一部分
智能技术接管杭州 128 个信号灯路口后,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 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 4.6 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 500 次以上,准确率达 92%;在萧山,120 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试想,如果智能化的系统也能准确告诉飞机设计师,未来多大的飞机最受欢迎,乘客随身行李会变多还是变少,什么尺寸的窗户能让人最感到愉悦,什么样的设备应该装上飞机而哪些可以拆除,甚至航空公司的运营模式应该怎样变化、空管规章可以怎样改写……这将无疑是航空制造业界革命性的变化。
一个分析商圈和人流的数据平台。未来类似场景也会指导飞机设计么?
这种变革也开始在航空行业内部萌芽。据全球著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分析研究,目前全球领先的航空公司,从机票以外获得的辅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已经从十几年前的微不足道增长到百分之十几,并且继续上扬的势头迅猛。
图自罗兰贝格
这些辅助收入,既来自常旅客积分兑换、选座、机上餐食或者地面贵宾室预定等与飞行比较亲近的领域,也来自wifi使用、精准广告投放、电商销售等与飞行关系不那么大的业务,甚至连乘客间的社交都开始成为一些公司的业务。跨界已经发生,而航空圈子以外的企业,无疑对这些领域更擅长。以往飞行中的飞机是与世隔绝的信息孤岛,如今这已经是落后观点。地上的一切,正在向天空渗透。
根据摩尔定律,人类计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而对于航空界,相同时间内飞机油耗下降1个百分点已经属于奇迹。航空业只有跨越行业鸿沟,多方联合,才能尽量跟上时代。早在今年5月,王坚博士召集全世界科技创新者聚集杭州2050大会、畅想未来创新业态的时候,就提出未来飞机不只是飞行在空气当中,更应该飞行在数据当中,用数据引领变革。
“现在大多数优秀程序员都在开发游戏、购物app;未来,我们应该让最优秀的程序员给飞机写代码。”王坚博士说道。
“阿里也来造飞机”至少开了一个好头,尽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挑战要去面对。
本文独立完成
与所提及人物和机构无利益交换
推广
由中国民航最后一架波音737-300客机B-2959原始蒙皮制作的纪念行李牌已经上线
【文章回顾】